抗核抗体谱临床意义总结,直接上干货
1、抗核提取物抗体测定(抗SSA)
最常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也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30%~40%)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中,偶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此外,在100%的新生儿红斑狼疮中可出现抗SS-A抗体。该抗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引起炎症反应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2、抗核提取物抗体测定(抗SSB)
几乎仅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和系统性红斑狼疮(10%~20%)的女性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9:1。在干燥综合征中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常同时出现。
3、抗核提取物抗体测定(抗JO-1)
见于多发性肌炎,阳性率为25%~35%。常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相关。
4、抗核提取物抗体测定(抗Sm)
抗Sm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高度特异性,且不论是否处于红斑狼疮活动期,抗Sm抗体检测均可显示出阳性,故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志性抗体。但红斑狼疮患者中抗Sm抗体阳性者仅占30%左右(20%~30%),故抗Sm抗体阴性时也不能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要结合其他检查,符合诊断标准才能诊断。
5、抗核提取物抗体测定(抗nRNP)
皮肌炎阳性率约为10%~20%,不能分类的结缔组织病约20%,系统性红斑狼疮约为30%~50%,干燥综合征约20%,硬皮病约7%,重叠综合征约27%,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可达100%。高滴度的抗RNP抗体抗体是诊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重要依据之一。故出现抗RNP抗体提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可能。
6、抗核提取物抗体测定(抗ScL-70)
见于25%~75%的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弥散型)患者中,因实验方法 和疾病活动性而异。在局限型硬化症中不出现。
7、抗核提取物抗体测定(抗着丝点)
CREST综合征患者,抗着丝粒抗体检出率为80%-90%,对该综合征有确诊意义。此外,在约25%的原发雷诺现象患者(无CREST综合征的其他症状或体征),抗着丝粒抗体也可阳性。这些患者可能是CREST综合征的早期变异型或顿挫型,因为其中部分人在数年后可发展成典型的CREST综合征。抗着丝粒抗体阳性的CREST患者,其皮肤和内脏受累的情况要比抗体阴性者轻。在全身性进行性硬化症(PSS)患者,抗着丝粒抗体的阳性率为22%-36%。需要检查人群:雷诺现象的SLE、干燥综合征、RA或桥本甲状腺炎等症状的人群。
8、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抗PCNA)测定
1、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发现抗PCNA抗体阳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关;
2、肿瘤:肿瘤细胞具有旺盛的增殖活性,抗PCNA抗体可以作为细胞增殖状态的指标,抗PCNA抗体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分级、分期、复发、转移、预后,以及患者对于放、化疗的敏感性有关,如肺癌。
所以如果临床上发现抗PCNA抗体阳性,要检查自身免疫性疾病,还要检查是否存在肿瘤。
9、抗核小体抗体(AnuA)测定
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10.抗组蛋白抗体(AHA)测定
在药物(普鲁卡因胺、肼酞嗪以及其它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中比较常见(阳性率为95%)。抗组蛋白抗体在非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患者中检出率为30%-70%,在无并发症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ism articular,RA)患者阳性率15-50%,但与病情是否活动及临床表现无关;而在Felty综合征患者可达83%,RA相关的血管炎患者阳性率为75%,青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JRA)患者阳性率为20%。
11、抗线粒体抗体AMA测定(抗线粒体抗体-M2)
见于90%的PBC(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常用作该病的重要实验室诊断指标,但AMA与PBC的病期、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均无相关性。除PBC外,抗M2也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CAH)、HBsAg阴性的肝病。抗AMA-M2见于吡唑酮(pyrazolone)系列药物诱发的假红斑狼疮(PLE)综合征患者。
12、抗双链DNA(ds-DNA)测定
几乎所有红斑狼疮病人都有该抗体的升高,临床观察发现抗双链DNA的效价与病情相平行,即病情活动时,抗DNA抗体效价增高,病情缓解时,其效价降低。因此,测定患者血清中抗双链DNA的效价,不但是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一条重要依据,还是判断疾病活动度和治疗效果的极为重要的指标。
13、抗核糖核蛋白测定
抗核糖核蛋白抗体见于35%~45%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这一自身抗体几乎见于所有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故若抗核糖核蛋白抗体显示阳性则可见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皮肌炎。
1.高滴度: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
2.低滴度:多种风湿病、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PSS)、皮肌炎。
14、抗PM-Scl抗体
常见于多发性肌炎与硬化症的重叠症状中,在重叠症状中的阳性率为50%;也可以仅出现于多发性肌炎患者中和弥散性硬化症中。
15、抗Mi-2抗体
抗Mi-2抗体是肌炎特异性抗体,该抗体仅出现于成人DM、幼年型DM、PM(多发性肌炎)/DM(皮肌炎)及PM患者血清中,尤其对DM有高度特异性。抗Mi-2抗体阳性率因基因和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如在DM和PM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6%和4.5%,对DM的特异性为99.4%。抗Mi-2抗体阳性的患者多以皮肤损害为首发表现(90%以上),多表现为“V型”及“围巾”型皮疹与表皮增生。与其他抗tRNA合成酶抗体阳性的DM患者相比,抗Mi-2抗体阳性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与预后均较好。
16、抗Ku抗体
全身性硬化症,多发性肌炎,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RA)、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干燥综合征。
17、抗核抗体测定(ANA)
泛指抗各种细胞核成分的抗体,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身抗体。
18、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
自身免疫性肝炎Ⅲ型的血清学标记,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
19、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测定
AIH- II型血清特异性抗体,敏感性为90%。LKM-1是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血清学标志,LKM-2只出现于由替尼酸引起的药物诱导性肝炎当中,因此LKM-1必须与LKM-2相区别开来。LKM-3主要出现于一些慢性丁型肝炎患者。
20、抗肝胞质抗体
抗LC1抗体为AIH-Ⅱ型的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56%~72%。抗LCl抗体对AIH的特异性要优于抗LKM-1抗体。抗LCl抗体与AIH- II型的疾病活动性具有相关性,为AIH的疾病活动标志及预后指标。
21、抗SP100抗体
对PBC(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PBC患者中特异性约为97%,敏感性为10%~30%,其他肝病患者均为阴性。
22、抗gp210抗体
可与抗线粒体抗体(AMA)同时出现,抗线粒体抗体(AMA)是PBC 高敏感性血清学指标。抗gp210抗体也存在于20%~47%AMA阴性的PBC患者中,对于临床、生化和组织学表现疑似PBC而AMA 阴性的患者,或AMA阳性而临床症状不典型、存在重叠综合征(如与干燥综合征重叠)的患者,抗gp210抗体检测有重要价值。另外gp210阳性患者肝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因此该抗体阳性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抗gp210抗体可作为PBC 患者的预后指标。所以测定gp210抗体并结合ANA 荧光模式可以提高PBC 的诊断率。
2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测定(PR3-ANCA)
抗原主要是蛋白酶-3(PR3-proteinase)。cANCA主要见于韦格纳肉芽肿(阳性率占80%,且与病程、严重性和活动性有关)。系Wegener(WG)肉芽肿病的特异性抗体。C-ANCA对呼吸道有亲合性,致上下呼吸道坏死,肉芽肿形成。C-ANCA阳性也可见于少数显微镜下多动脉炎(MPA)、Churg-Strauss综合征(CSS)、结节性多动脉炎(PAN)、少数巨细胞动脉炎、过敏性紫癜、白细胞破碎性皮肤性血管炎和白塞病。
24、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测定(MPO-ANCA)
抗原主要为髓过氧化物酶(MPO)。pANCA不如cANCA具有诊断特异性。pANC阳性主要见于特发性坏死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NCGN)、 显微镜下多动脉炎(MPA)。也可见于Churg-Strauss综合征(CSS)、结节性多动脉炎(PAN)、SLE、RA、SS、SSc。在NCGN、MPA中pANCA和cANCA阳性率几乎相同。相对而言,pANCA患者的血管炎病变程度重,常有多系统损害。
25、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测定(免疫印迹法)
抗GBM抗体阳性病人占自身免疫性肾炎的5%,在肾小球性肾炎、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相关疾病中有80%的阳性检出率,半月体形成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有20%~70%的阳性检出率,也可在增殖性肾炎中检出。
作者:伟
编辑:种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