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再现

发布于 2024-02-18 17:36:02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Bordetella pertussis,Bp)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长期反复剧烈地咳嗽。随着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接种率的提高,百日咳发病率明显下降。然而,近年来,在一些高疫苗覆盖率的国家,百日咳发病率在保持多年低水平后再次呈上升趋势,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暴发疫情,国际上称之为“百日咳再现”。

案例经过

2023.08.17日,我和同事检出首例(共检测约90例样本)Bp DNA阳性(图1a),我们立即进行了复检,仍为阳性(图1b)。

图1a Bp DNA初检结果

图1b Bp DNA复检结果

报告审核几天以后,我们对该患儿病例进行了回顾。患儿,男,1岁。入院前2周,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夜间明显,外院口服药物治疗后(具体不详)无明显缓解。

2023.08.15 患儿为求进一步诊治于我院儿科门诊就诊。患儿无发热,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粗湿啰音,其余无特殊。我院门诊血常规:WBC 7.29×10^9/L、Neu 1.82×10^9/L、Neu% 25.00 %、LYM% 61.00 %、RBC 4.74×10^12/L、HGB 121 g/L、PLT 242×10^9/L。hs-CRP:<0.20mg/L。DR检查:支气管肺炎征象(右肺为著)。门诊以“支气管肺炎”收入儿科住院。入院当天完善降钙素原:0.06ng/ml;白介素-6:<1.5pg/ml;六项呼吸道病原体(甲流、乙流、人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核酸:阴性。暂予以炎琥宁抗病毒、雾化等对症治疗。

2023.08.17 患儿咳嗽较前仍无好转。上级医师查房考虑该患儿咳嗽时间长,夜间为主,需警惕百日咳,完善Bp DNA检测,结果回示阳性,立即予以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

2023.08.19 患儿口服阿奇霉素第3天,咳嗽较前好转,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准予出院,嘱院外继续口服阿奇霉素抗感染2天,门诊随访。

案例讨论

患儿吸入含有Bp的气溶胶后,Bp可吸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进行增殖,潜伏一段时间(一般7-14天)开始发病,典型的百日咳分为3个临床阶段:卡他期、痉挛期、恢复期,整个病程长达6-12周,有的病例病程甚至更久。

依据《中国儿童百日咳诊断及治疗建议》[1]中的诊断标准,该患儿属于4月龄~9岁人群,满足:无热、低热,阵发性咳嗽≥7 d,非脓性鼻炎加上鸡鸣样回声、咳嗽后呕吐、呼吸暂停、抽搐、肺炎、症状夜间加重、密切接触长期无热咳嗽的患者(多为家庭成员)中1项即可临床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实验室检查有以下之一即可确诊:

①PCR检出百日咳鲍特菌核酸;

②培养检出百日咳鲍特菌;

③免疫接种超过1年后单次ELISA检测PT-IgG滴度出现明显升高(>80~100U/ml);

④发病初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PT-IgG滴度出现显著升高(>2~4倍)。

该患儿百日咳诊断明确,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中,阿奇霉素推荐5~10 mg/(kg·d),1次顿服,总量30mg/kg,3~5 d为1个疗程,大多数患儿1个疗程即可。本病例患儿住院前2天,未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咳嗽症状及肺部体征较入院时无好转,使用阿奇霉素3天时,咳嗽较前好转,肺部体征减轻,嘱出院后继续服用阿奇霉素2天。

该患儿咳嗽长达2周余,呈阵发性、夜间为主,外院治疗无明显好转,于我院住院前2天仍无好转。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百日咳报告发病率低,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活动中对百日咳的敏感性和警惕性不足,非常容易造成本病的失诊失治。本案例诊疗关键在于临床医生对于百日咳的防治意识及警惕性,积极寻找实验室确诊依据,帮助患儿快速明确病原体——百日咳鲍特菌,针对性地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后,该患儿迅速好转。

案例拓展

其实,国外“百日咳再现”由来已久,中国也有“百日咳再现”的报道。 图2 001-2019年中国、美国、日本和印度百日咳报告发病率[2]

图3 2004-2019年中国部分省份百日咳报告发病率[2]

为什么我国会出现“百日咳再现”的现象呢?主要有5个方面的因素[2]:

(1)我国进入疫苗时代后,随着抗体水平衰减,百日咳易感人群正在逐步累积;

(2)我国百日咳病例中,成人已经成为新的高发人群,是婴幼儿病例的重要传染源;

(3)实验室检测技术尤其是更敏感的PCR技术检测百日咳鲍特菌核酸使得该病原体的检出率提高;

(4)近年来,中国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院加强了百日咳监测、专题研究等工作,促进了百日咳病例的发现和报告;

(5)我国于2013年已完全使用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TaP),相对于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TwP)和自然感染,DTaP预防感染和减少后续传播的能力相对较弱,但是DTaP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远远低于DTwP。

实际上,我国百日咳发病率有可能被严重低估,可能与成人/青少年症状不典型、不就诊,百日咳病例实验室诊断比例低,医生对百日咳的诊断意识不足,缺乏主动监测等多种因素有关。

总结

为什么百日咳在我国容易失诊失治?百日咳报告发病在中国长期处于低水平流行,且临床症状典型病例减少,导致目前临床医生对百日咳的认知与防治意识不足。除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外,临床医生也应同时加强对百日咳诊治的培训,充分认识到我国已经存在与国外一致的“百日咳再现”现象,在临床诊疗活动中提升对百日咳的防治意识与警惕性。

作者 :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王榕

编辑:月下

向下滑动阅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儿童百日咳诊断及治疗建议. 中华儿科杂志,2017,55(08):568-572. DOI: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7.08.004

[2]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分会. 中国百日咳行动计划专家共识.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1,42(06):955-965.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10308-00186

0 条评论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