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量不准是怎样影响凝血检验结果的

发布于 2024-02-19 17:19:15

前言

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是临床常用的血栓与止血筛查实验,对患者的术前准备、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的初步诊断和用药疗效的评估与监测有直接指导作用。凝血检验结果的诸多影响因素中,标本采集这一环节占有极大比例。因此正确掌握凝血标本采集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对保证凝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作用。

案例经过

这次遇到了一例特殊案例:是由红细胞压积高、血浆量相对不足引起的,需要调整抽血量或抗凝比例,让我们一起先看图吧!

这是第一次标本(凝血标本因被用完,未拍照)

由图可见此病人红细胞压积HCT72.2%,已经超出卫生行业标准WS/T359-2011。此标准指出:当HCT≧0.55时,抗凝剂体积=(100-HCT%)/(595-HCT%),对于HCT≦0.2时,目前还无足够数据用于确定抗凝剂体积调节。另外,全国临床检验技术操作规程第4版(2014年)规定:对于HCT明显异常的患者,抗凝剂与全血比例应进行调整,抗凝剂体积(mL)=(100-HCT%)×全血量(mL)×0.00185进行调整。

因此,我们进行了一个采血量的改变,由1.8mL的血量增加到3.9mL,得到下图的凝血结果。

调整采血量后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结果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血液凝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钙离子参与凝固反应的每一个步骤,起到重要的作用。凝血项目常采用抗凝剂为0.109mmol/L的枸橼酸钠。

抗凝剂与血液要有一定比例,不能过多或过少,抗凝剂过多造成血液稀释,样本渗透压改变,细胞形态发生改变;抗凝剂过少,血液凝固或出现肉眼不易发现的小凝块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当血量为1.8mL时,枸橼酸钠和钙离子比例恰当,钙离子完全被枸橼酸钠络合封闭,凝血过程被阻断。当血量超过2mL时,钙离子相对过量,没有被络合的钙离子仍能促进血浆凝固,而凝固过程中消耗了部分的凝血因子,此时再测定PT、APTT其结果明显延长。当血量不足1.8mL时,枸橼酸钠相对过量,而测定PT 、APTT加入的钙离子是定量的,测定时过量的枸橼酸钠络合了部分加入的钙离子,造成凝血过程中钙离子不足,PT、APTT结果同样延长。

凝血系统检测标本采血量不足,尤其是低于刻度80%以下时,会造成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不合适,从而影响 PT、APTT、TT、FIB和D-Dimer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而误导临床医生,导致误诊或采取错误的治疗手段。因此,我们要重视血液标本的采集,即使使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有最高的检验技术水平,也不能弥标本质量不合格造成的误差和错误。

小结

据报道,不准确的检验结果有大约80%可溯源至分析前程序的不规范,而最重要的则为标本采集的不规范、不准确。对于我们临床实验室来说,我们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宣讲培训,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尽量减少分析前因素对结果造成的影响,使我们发出的报告能更准确,更好的指导临床医生的诊疗工作。

作者:陈琴琴(浙江省浦江县中医院检验科)

编辑:种一棵树

0 条评论

发布
问题

联系
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