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男,79岁,以“进行性排尿困难1年余”为主诉于2021-10-26 入院。
现患者入院拟行前列腺剜除手术。体查各项检查,白细胞偏低,血小板持续降低至77×109/L。具体见相应血常规结果图1。
入院时检查发现该患者血型为Rh“-”,手术前准备相同血型血液备用,该患者血型“B”、Rh“-”,俗称熊猫血,结果见图2。
血型解析:
1. ABO血型
人类红细胞表面有两种抗原,分别为A抗原和B抗原;人体血清中含有天然抗体,即抗A抗体和抗B抗体,共有A、B、O、AB四种血型。
2. Rh血型
Rh血型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一个血型系统,因为我国人群Rh阴性的人只有0.2%~0.4%,所以又叫熊猫血。Rh阴性患者如输入Rh阳性血液,可刺激患者产生免疫性抗体,当第二次再接受Rh阳性血液时,即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患者全血细胞轻度减低,推片镜检,未发现有血液方面的异常情况,连续做凝血项目测定,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结果见图3。
临床医生希望做凝血因子项目,但我看到在本院做的凝血功能基本正常,考虑费用问题不建议做。
凝血因子凝血途径解析:
1964年Macfarlane、Davie、Ratnoff等提出凝血的瀑布学说,认为凝血过程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过程,每个凝血因子都被前一个因子激活,结果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该过程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最后内外途径相联通,进入共同凝血途径,见图4(百度网络图片)。
凝血酶原时间PT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时间,与Fǁ、FV、FVII、FX及纤维蛋白原有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在体外模拟体内内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与FXII、FXI、FIX、FVIII及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FV、FX有关。
跟临床医生沟通,说是患者皮肤损伤后不容易止血,考虑是凝血功能异常,由于考虑患者为熊猫血,手术过程难测出血量,不敢贸然手术,希望能找出出血原因再进行手术。患者多次血常规检测,血小板均减低,我考虑的更多是血小板的问题。
血小板生成、消耗解析:
外周血血小板数量减少原因: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破坏增加。血小板是由骨髓巨核细胞胞质分隔、脱落后产生并释放进入外周血的。巨核细胞减少常见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等。通观其血片,不像血液病涂片象。血小板破坏增加可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紫癜、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等;血小板消耗增多可见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溶血性尿毒症等。因此我建议临床医生做血小板自身抗体类的项目,包括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又称血小板相关抗体(包括PAIgG、PAIgM、PAIgA),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药物相关自身抗体、同种血小板自身抗体等。
临床医生接受了我的意见,也保留了他自己的意见,同时采血做了所有的项目。
几天后结果出来了,见图5。
血小板相关检测正常,异常的是凝血因子XI、XII、IX。
终于算是找到患者皮肤出血不易止血的原因了,手术也顺利进行。对于这个结果,我的猜测是错误的,但也带给我一个疑问:除去因子VIII(因子VIII缺乏导致血友病A),降低的凝血因子属于内源性,为什么APTT多次检测都是正常的呢?
很佩服临床医生的涉猎面广泛的知识,值得我去学习。
作者:广东省阳江市中医院 林如妹
编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