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是一种常用的血清学检验方法,用于诊断梅毒感染。它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可以检测到患者体内的特异性抗体反应,以确认梅毒感染的存在或排除。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包括: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免疫层析法、化学发光法等。而TPPA是目前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的方法,仍存在有1%~2%的生物假阳性率[1]。本文将讨论一例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的假阳性结果,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案例经过
患者,女性,33岁,于2023年12月25日进行产检检查。其中检查项目中包括了乙肝两对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以及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TPPA)。
在进行梅毒血清学试验时,实验结果显示了特殊的反应模式:未致敏颗粒呈弱阳性(+/-),致敏颗粒也呈弱阳性(+/-),结果如图1。所使用的试剂盒为由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生产的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试剂盒(凝集法)。
图1
面对这种特殊的反应模式,作者第一时间考虑到是否是操作失误所导致。因此,进行了复查的操作,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标本离心不完全或纤维蛋白等物质的干扰,又将标本重新离心。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再次进行了实验,确保将未致敏颗粒加入第三孔,致敏颗粒加入第四孔,然后耐心等待2小时以观察结果。令人惊讶的是,重新进行实验之后得到的结果与初次的结果完全一致。
面对这一情况,作者决定在血清吸收的基础上进行试验,以进一步判断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是否为真阳性结果。具体操作如下:
1.取用定量的溶解液调制好的未致敏颗粒溶液0.95mL于小试管中。
2.加入样品50ul混合,于室温(15~30℃)下放置20分钟以上。
3.离心分离(2000rpm ,5分钟),然后取上清液[吸收完毕的稀释样品(1:20)]50ul至反应板第3孔中,特别注意不要混入粒子。
4.从第4孔以后,要预先加入25ul血清稀释液,从第3孔至最后一孔用微量加样器进行稀释,最终稀释倍数1:80。震荡混匀,盖上盖后静置反应2小时后观察结果。
通过对血清吸收后的试验结果观察,发现未致敏颗粒呈弱阳性反应(+/-),而致敏颗粒呈阴性反应(-)。结果如图2。
图2
根据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试剂盒的判定标准,无论未致敏颗粒呈现何种反应图象,只要致敏颗粒(最终稀释倍数1:80)的反应图象显示为阴性,即可将最终结果判定为阴性。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症状,并结合本次实验结果,最终可以得出患者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为阴性的结论。
案例分析
通过本案例可以看出,在进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时,出现假阳性结果并非不可避免。对于造成试验结果出现假阳性的可能原因,首先考虑的是操作失误导致颗粒加错的情况。为了排除这一可能性,我们进行了复查操作,并按照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未致敏颗粒加在第三孔,致敏颗粒加在第四孔,等待2小时后观察结果发现仍然与第一次的结果相同。这就排除了操作失误导致加错颗粒的情况。
其次,我们考虑标本中的其他物质干扰的可能性。为避免这些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我们再次对血清标本进行吸收操作试验。TPPA吸收试验的原理是利用大剂量的未致敏颗粒表面为血清中的不明抗体提供更多的结合位点,经血清吸收后降低⾎清中不明抗体含量,从⽽避免⾎清不明抗体结合到明胶粒⼦上出现假阳性[2]。结果显示,未致敏颗粒呈弱阳反应(+/-),而致敏颗粒呈阴性反应(-)。
通过与未吸收前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在样品吸收操作后,未致敏颗粒的反应仍为弱阳性,而致敏颗粒的反应由弱阳性转变为阴性。这表明在样品吸收操作后,降低⾎清中其他干扰物质的影响,得到了阴性的结果,说明患者血清可能存在其他干扰物质影响TPPA试验的结果。
案例总结
通过本次案例分析,我们探讨了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假阳性结果的可能原因。通过详细的实验操作、初步观察和进一步分析,我们排除了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并证实了标本中存在其他干扰的物质。通过样品吸收操作,我们降低了这种干扰因素的影响,确保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其他梅毒血清学方法、患者病史、临床症状来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更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该案例提供了对于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假阳性结果分析的有益借鉴,为日后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燕龙,曾佩琼.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未致敏颗粒假阳性1例[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5):2064.
[2]隆维东,刘万彬,李坚.血清不明抗体干扰TPPA试验一例[J].海南医学,2013,24(01):142-143.
作者:龙国针(新兴县妇幼保健院)
编辑: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