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标”循迹,助力癌症早诊早治
“罗氏杯”检验青年肿瘤案例分享大赛圆满落幕
长期以来,恶性肿瘤一直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癌症早诊早治“关口前移”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要求强化疾病筛查和早期发现,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作为疾病诊疗的“前线哨兵”,检验医学所承担的责任不言而喻。
为提高肿瘤疾病管理认知、加速检验医师队伍建设、促进学科人才培养,由广东省医学会主办、广东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承办、罗氏诊断协办的“罗氏杯”检验青年肿瘤案例分享大赛于近期成功举办。大赛历时三个月,得到众多医院检验人才的积极参与,共有十个经典案例报告入围总决赛。
凝聚检验智慧 促进学科发展
✦
大赛主席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科主任郑磊教授表示:“随着检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对肿瘤标志物应用研究的持续深入,肿瘤标志物检测在疾病全程管理中的临床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此次大赛分享了诸多值得借鉴的临床案例,给我们检验工作者很多启发。目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意识还有待提高,在应用方面大多仍局限在治疗监测和随访,但在部分疾病的早期诊断、甚至是一些年轻病例的筛查中也可以看到肿瘤标志物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此次大赛能够加强同道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充分利用肿瘤标志物等检测手段,进一步提升我国肿瘤诊疗整体水平。”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科主任郑磊教授现场点评
此次大赛还邀请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检验科主任段朝晖教授、广东省中医院检验医学部主任黄宪章教授、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刘万里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副院长曾方银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检验科主任李林海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检验科主任夏勇教授以及深圳大学总医院检验科主任郑卫东教授担任评委。
总决赛现场,十位选手的案例分享可谓各有千秋、异彩纷呈,不仅展现出了检验医师群体细致、严谨、敏锐的专业风采,更诠释出了“医者仁心”的关怀精神。各位评委的精彩点评同样鞭辟入里,为选手们带来了有益的启迪。
经过激烈角逐,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增城分院的陈东妙凭借案例《拨开层层迷雾,诊断直肠癌》赢得大赛特等奖的桂冠;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东、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林金端分获一等奖;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蔡海丽、广东省中医院龙一飞以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浩分获二等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韫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谷百会、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晓晨以及深圳大学总医院陈平平分获三等奖。
大赛评委与获奖选手合影
重视肿瘤标志物应用
识别“端倪”早诊早治
✦
此次大赛分享的多个案例显示,肿瘤标志物的有效应用常常能够弥补常规检查的疏漏,从几个数据中发现支持疾病诊断的“蛛丝马迹”。在《拨开层层迷雾,诊断直肠癌》案例中,由于患者的直肠肿物处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的隐蔽位置,未能被直肠指检及胶囊胃镜发现,而CEA、CA19-9以及CA15-3这三项肿瘤标志物的升高,提示了直肠腺癌存在的可能,并经过病理诊断得以印证。
需要注意的是,肿瘤标志物种类繁多,对特定的肿瘤通常缺乏特异性,如何应用并解读肿瘤标志物检测是临床实践中的一大挑战。检验及临床工作者应充分了解各项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检测方法和影响因素等,制定合理的检测菜单以提高癌症检出率。随着肿瘤标志物检测的逐步普及,许多传统标志物的新兴应用场景被发现。
以CA72-4为例,该指标一般用于胃癌和各种消化道癌的诊断和治疗监测,但在陈浩的《CA72-4,不安于“胃”》案例中,一名宫颈癌患者的CA72-4异常升高,CT结果证实该患者出现了腹腔多发肿瘤的转移。该案例显示,在腹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CA72-4可能是反映化疗疗效、肿瘤复发、腹膜播散的重要预后指标之一。动态测定血清中 CA72-4 的水平能够对病情监测、疗效评价和复发诊断提供重要参考,并为选择合理的化疗药物提供关键信息。
在王东的《不寻“肠”的CEA升高》案例中,一例CEA进行性升高的病例揭示了甲状腺髓样癌的存在。由此,王东归纳出甲状腺髓样癌早诊的三大“利器”——CEA、降钙素和颈部超声,术后CEA联合降钙素水平变化,可提示甲状腺髓样癌的复发转移。
相较于组织病理和影像学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具有无创、快捷等优势,在疾病的早期筛查、辅助诊断、疗效监测、预后评估等方面均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是肿瘤早诊早治强有力的帮手。
作为本次大赛的协办方,罗氏诊断通过产学研融合实践,积极推进行业深入探索交流,关注、支持并赋能检验人才建设和学科发展。与此同时,罗氏诊断始终致力于在肿瘤诊疗领域持续开发最新、最全面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包括肺癌、胃癌、卵巢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等在内的肿瘤标志物检测菜单,覆盖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监测、预后全程疾病管理,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更高效、可靠、具有高医学价值的检测报告。